Powered By Blogger

一口300元之後?受害是魚還是消費者?

文/賴威任

自2001年開始,屏東縣政府首次舉辦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活動,將這進行多年的漁業行為重新包裝,成功地將傳統黑鮪魚產值大大提升,進而帶動屏東整體觀光發展,也造成一口黑鮪魚價值300元的奇特景象。

根據漁業署每年所發佈的「漁業統計年報」,屏東在尚未舉辦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之前,黑鮪魚的價格在1999年是每公斤226元、2000年是265元;而在2001年首次舉辦活動後,黑鮪魚價格較前一年漲幅將近五成,每公斤價格為396元,將近400元;2002年,價格則首次飆破500元而來到503元,往後幾年的價格居高不下:2004年為566元、2005年為568元、2006年為533元、2007年為稍降的485元、2008年為574元……,在短短幾年間,確實創造了「黑金」傳奇,提升漁民的經濟收入,帶動地方觀光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然而短短幾年之中價格呈現倍數漲幅是否合理、是否讓食用黑鮪魚也有了階層及地位象徵──則是另一個可討論的觀點。

買土地,也買下我們共同的未來!

文/王緒昂


  「您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多奇怪的想法啊!假如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與流水的光彩,您怎能買下它們呢?對我的人民而言,大地的每一部份都是聖潔的。每一枝閃亮的松針、每一處沙洲、每一片密林中的薄靄、每一隻嗡嗡作響的蟲兒,在我人民的記憶與經驗中都是神聖的………」。
  這耳熟能詳的一段話,來自西雅圖酋長1850年間的宣言。然而,那區域原住民族關於自然信仰的描述,除了展現出他們對於土地的態度,也深深的感動了無數個喜愛自然的靈魂。即使之後有著不同形式的討論甚至批判,但是酋長的話語卻依然隨著文字流傳著,並且繼續影響著廣大的群眾。
  金錢可以買到日用品、便利的交通運輸、休閒與娛樂,甚至可以買下孩子的受教權利。當習慣這樣的生活後,我們也把自己的勞力、智慧出賣,以獲取經濟上的穩定,來維持自己與家人的存活。除了少數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物,多數市井小民都以這樣的謀生方式,因此,對於諸多事物都可藉由買賣取得,存活在以金錢交易維持的文明裡,我們可能很難了解印地安人或其他民族的自然哲學,與原住民不同的是,對我們而言,買賣土地、擁有土地一直都是我們文化中的部分,甚至成為多數人的夢想。
  

數說「海翻了!黑潮海洋文學營」二三事

文/張卉君

我一直在想,高中時如果我參加了一個『真正的』環境組織所辦的營隊,現在成就應該不只是這樣。」──執行長的一句話,鼓勵了我們舉辦這個文學營隊的心念。

曾經在某國立大學舉辦多次文藝營經驗的我,評估「黑潮」這個基金會要主辦一個文學營,很難跟每個暑假各大學院校無以計數的高中文藝營競爭:不論是在招生或是資源方面,在升學主義掛帥的臺灣,都拼不過菁英學院的光環;而舉辦一個營隊所需的成本又是如此之高,在國內非營利組織營運艱難的情況下,真是令人不得不望而怯步。

然而,學院畢業的我卻清楚知道,生命中重要的養份,始終來自於學院之外。
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愛護,都是學院之外的世界所給予的啟發,培養了我晚熟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思維。
黑潮啟示了許多這樣的生命。

揚帆,再出發──【黑潮書寫】整裝起航

文/張卉君

「黑潮有兩股,一股在海洋裡,一股在陸地上。黑潮是默默流經台灣東部海域的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另一股黑潮是設立於花蓮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這是我們最常用來介紹「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開場白,簡單地以「黑潮」這股洋流的特質,暗喻了這個以海洋為名、誠懇又堅持的非政府組織。

洋流「黑潮」、與島嶼東岸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您,聽過哪一個呢?
創會時由海洋作家廖鴻基擔任董事長、楊世主擔任執行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前身是1996年發起的「台灣尋鯨小組」。這一群從事鯨豚觀察研究的第一線海上工作者,為了擴大對海洋的關懷面向,以過去累積的調查工作成績作為基礎,募集基金並邀請喜歡海洋、關心海洋的專家及朋友們共同籌備、設立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