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九月,花東縱谷平原及海岸腹地處處傳來Pangcah(邦查、阿美族)的歌聲,兩個縣近三百個部落,此起彼落舉辦豐年祭(Malalikit、Malikoda、Ilisin、Kiloma’an);許多旅行社也趁勢推出「花蓮暑假八月豐年祭3天2夜之旅」、「花蓮海洋公園+花蓮豐年祭+秀姑巒溪泛舟之旅3日遊」之類的活動。Pangcah豐年祭儼然成為盛夏花東的聚焦點之一。
攝影、錄音須取得攝影證。嚴禁……
而今年花蓮縣的豐年祭有了一點不同,在屬於海岸阿美的豐濱鄉港口部落、貓公部落、及屬秀姑巒阿美的瑞穗鄉奇美部落,不約而同在會場入口處樹立起告示牌或帆布幕,內容大致為禁止拍照、錄影、錄音,或必須獲得部落同意才得拍照、錄影、錄音──這與過去開大門歡迎參觀、不禁止在場邊攝影的作風大相逕庭。
港口部落於7月20日最早立起牌子,隔天起即在Facebook上引發熱烈討論,鼓掌叫好的、反對的、有條件支持的,不同的想法竄流。
在奇美部落則做得最落實,攝錄影音者須與部落簽約遵守祭典的規矩和禁忌,才能取得攝影證;祭典過後並須於半年內將攝錄影音的「收獲」完整提供一份給部落,以充實位於部落內的阿美族文物館館藏。事實上,奇美在十多年前的部落會議就通過要寫「切結書」,要求參觀者不得任意攝影,且要將影像成果備份提供部落作為文化紀錄與傳承之用,是Pangcah最早實施此類措施的部落。
奇美部落公告的遊客須知/陳雅芬攝 |
港口部落與貓公部落的告示牌(攝影/原住民電視台記者鄭志貴)
對於Pangcah這個「奇怪的」作為,反彈最大的大概是記者,有位記者憤慨地說,這和清末外國人的公園在門口掛個牌子寫上「禁止華人與狗進入」有什麼兩樣!記者認為他們去採訪,只不過是去工作,工作要求必須攝錄影,他們就做,有什麼不對?
也有少數想法不同的記者,一位原住民記者說,他在貓公部落看到『為尊重部落文化,禁止拍攝及攝影』的告示,本來想就離開好了,但回頭一想還是進去溝通一下,沒想到他的請求引發族人熱烈的討論,他覺得很高興,因為族人開始正視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另一位漢胞記者則表示予以尊重,她認為這和在美術館裡禁止攝影是同樣的道理,要尊重原創人、尊重傳統祭儀;而多數記者則在連串的討論中反思傳媒的影響力在原住民文化的傳播中的角色……。觀看即權力
問了一個沒有機會到過豐年祭會場的朋友:你認為豐年祭時,外人適不適合在場邊拍照?他直截了當回答:那要去問原住民啊!
「相機即權力!」當你拿著相機、錄影(音)機(筆),你就是個掌握了詮釋權的有權者。在商業社會,這「權力」還不止於詮釋權,甚至包括金錢:有人拍攝了原住民祭儀,然後拿去出書、或把圖像賣出,版稅或賣的錢有沒有回歸部落作為文化復振或發展之用?或是送一些書本留給部落作為紀錄與傳承之用?
更甚者,曾有人到部落拍豐年祭,翌年回來拿著去年的相片要賣給族人一張500元!若是學者或學生,因為研究需求而在部落祭儀中攝錄影音,事後他們有否拿著研究成果回來解釋給族人聽?或是回去參加部落的豐年祭,看看當年的受訪者?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在豐年祭會場中,有不少人是部落族人的朋友,年年儘可能「回來」參加豐年祭;也有記者是基於宣揚原住民文化的心意,而到會場認真拍攝。他們只能坐在會場邊硬梆梆的地上或階梯上,用傻瓜相機、手機攝錄功能,拍下一些畫素、構圖都不怎麼樣的畫面,讓自己在回憶時有圖片、影像可供紀念;而有些記者,像公視、原視這些非營利性質的電視台,或是長年在花東地區跑新聞,對於祭典的禁忌、規矩已很熟悉的記者,他們或基於紀錄、或基於傳播,謹慎運用手中的攝錄機器,並且不去干擾祭儀的進行。但就算我們手上沒拿攝錄機器,「觀看即權力」,透過機器的觀景窗觀看、或在場邊觀看,都是處於優位、擁有凝視的權力;「為什麼我們舉行我們的祭典時,有人在旁邊像在看戲?」「為什麼圈子中間是老人家的位子,那些觀光客要跑進來拍照?他們不怕神靈處罰嗎?」「為什麼跟他們講了不能跑進會場中間,他們就是不聽?」「為什麼觀光客那麼多、那麼吵?」
為什麼祭典中的原住民份該處於「被凝視」的被動、卑屈角色!
記得先問原住民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是:如果外人都不能去現場觀看、如果原住民祭典現場都不准攝錄影音,那麼,外人如何去瞭解原住民文化?即使過去的研究者或遊客紀錄了很多資料,在書籍、網路上輕易都可以找到;但文化是變遷著的,外人如何去瞭解變遷中的原住民文化?
也許「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見文末附圖)會是一個優質且審慎的起點。其中有規矩禁制、有回饋機制,讓攝錄影音者心有所戒,最好由此能改變「獵奇」的心態,改以誠懇的紀錄來攝錄影音,並透過回饋,與部落形成互惠關係。
一位在港口部落協助藝文營造工作多年的朋友說,今年因為有了「警告牌」,豐年祭的會場變得「很乾淨」。我想,她的意思是,沒有閒雜人等到處亂跑亂拍吧。
其實,Pangcah是熱情好客的,豐年祭也被形容為Pangcah的「過年」,但外人不能因此就忽視Pangcah及祭典的主體性與神聖性,該遵守的規範與禁忌就是該遵守,祭典以外的休息時間才是找朋友「過年」的時刻。
此外,在大多數部落的豐年祭時,婦女及小孩是禁止下場跳舞唱歌的(除了最後一天以外)。因此,我們不妨帶著空白的心,用身心靈體驗Pangcah的豐年祭歌舞,如果有不懂之處,可以請教一旁的部落婦女,她們會告訴你典故、什麼動作有什麼意義、隊伍為麼要這麼排、什麼時候可以倒水給男士解渴、情人之夜是什麼來頭……。
想看祭典嗎?想在祭典時做些什麼嗎?想拍照、想錄影、想一起跳舞唱歌嗎……?別忘了:先要問問在地的原住民!
奇美部落豐年祭攝影、錄音規範」合約書/陳雅芬攝 |
*本文發表於2010/8/23<小地方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